邮 箱:695853570@qq.com
电 话:0510-87806880
传 真:宜兴市和桥工业园区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企业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数量已达到近1.42亿,较2022年末相比,增加了552万,约占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27.2%。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超90%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而言,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是其获取经济收入的大多数来自,待遇水平的高低也往往能够决定其能否真正的完成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
通常情况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越高,则意味着其经济保障能力越强,且越有助于达成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的目标;反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水平越低,则意味着其经济保障能力越弱,非但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无从谈起,退而不休也恐将成为新的难题。
据了解,国家自2014年10月1日起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方式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改革,实现了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变。
而所谓的“单轨制”,简单来讲,即指的是体制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体制外的企业职工共同实行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根据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要求,本人的参保缴费工资基数、累计缴费年限、退休年龄以及所处省份上年度社平工资水平高低是决定其退休后基本养老金计发标准的几项关键因素。
从目前的现在的状况来看,由于体制内、外企业和事业单位参保职工缴费基数、累计缴费年限的不同,再加上之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的影响,进而导致两者的养老金仍存在比较大差距。
上文提到,退休人员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晚年生活经济保障能力强弱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因此,基于这个层面来讲,大家都希望自身退休之后能够享受到较高水准的基本养老金待遇。不过,从人均基本养老金的水平来看,体制内仍普遍高于体制外。
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由其中披露的有关数据我们显而易见,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数量为2204.4万;再参考财政部预算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决算表》,其中披露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基本养老金待遇层面的支出为16263.12亿。
结合这2组数据我们可粗略计算出,2023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其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为16263.12亿÷2204.4万÷12≈6148元。从数据层面来看,每个月领取6000多元的基本养老金足以很好的保障晚年生活,基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老有所养。
同样,也是参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4》,由其中披露的有关数据我们显而易见,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数量为11991.2万;再参考财政部预算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决算表》,其中披露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基本养老金层面的支出金额为44456.78亿。
结合这2组数据我们可粗略计算出,2023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其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为44456.78亿÷11991.2万÷12≈3090元。从数据层面来看,每个月仅仅只有不到3100元的基本养老金与体制内相差近2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人社部、财政部于2024年6月17日联合下发的《关于2024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我们大家可以得知,2024年调整范围内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平均调整比例为2023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3%。然后,再结合上文提到的2组数据,我们可计算得出在2024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20连涨”之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约为6332元;企业退休职工的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约为3183元。
据了解,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新增劳动力参加上班时间后移、新一轮退休潮来袭、基本养老金支出压力增大等一系列现实因素带来的挑战,依照国家的最新政策要求,自2025年起,职工退休将按照“新规”执行。
参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同步启动男、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的渐进式延迟改革。具体来看,国家计划用15年的时间,并采取渐进式的办法,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由60周岁逐步延迟到63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由50/55周岁逐步延迟到55/58周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文件中所提到的职工既包括体制内的企业职工,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也就是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人员,自2025年1月1日起,其办理退休必须要满足的法定退休年龄已经迎来新的政策调整,而不再是60/55/50的原退休年龄。
随着法定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弹性退休制度也同步执行。简单来说,即改革之后,职工的退休年龄不再是“刚性节点”,而是可供职工自愿、灵活选择的“弹性区间”,即依照政策规定,只要职工满足对应的条件,便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弹性提前或弹性延迟退休。
同样,与法定退休年龄渐进式延迟改革类似,弹性退休制度也不仅仅只针对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且正常按月缴费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能够弹性提前或延迟退休。
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办理退休的条件迎来变化的同时,国家也已经明确在2025年已经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其基本养老金水平将继续适当提高。也就是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2024年的基础上将迎来“21连涨”,实现待遇水平的新一轮调整。
那么问题来了,在企业和事业单位参保职工退休制度按照新办法执行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敲定迎来21连涨的双重因素背景下,2025年企退和事退之间的基本养老金差距会缩小吗?
上文已经提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渐进式延迟与弹性退休制度的实施,不仅仅只包括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同样需要遵循新的政策规定。而且,自2030年1月1日起,将职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由15年提高到20年的这项新的举措也同时包括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所以,在企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办理退休手续的前提是一致的背景下,对两者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差距几乎不会产生影响。
据悉,截止到2024年9月30日,养老金制度并轨改革的10年过渡期已经正式宣告结束,这恰恰意味着新办理退休手续的机关事业中人,其基本养老金待遇将按照新办法计发,不再采取新老办法对比计算的方式。也就是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其基本养老金也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与过渡性养老金3部分所组成,而在体制内、外参保职工缴费工资基数、累计缴费年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会缩小两者的基本养老金差距呢?
查询得知,自2016年起,我国便实现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的统一,且延续至今。即无论是体制内的机关事业退休人员,还是体制外的企业职工,均统一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倾斜调整相结合的办法。而且,基于这一政策背景,同一个省份调整范围内的机关和企业退休人员,详细调整方案又是一致的。所以,对那些原本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就比较高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来讲,上涨的金额也就会更多;而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原本就比较低的企业退休人员,自然上涨的金额也就会更低。因此,即便是2025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迎来“21连涨”,大概率也不会缩小两者之间的待遇水平差距。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企业退休职工相比都恐将继续占据优势,而基本养老保险的“单轨制”、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的统一以及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正常调整均不能够明显缩小两者之间的待遇差距。所以,企业职工若真的想要提高自身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并缩小与体制内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差距,那么还是要尽可能的提高缴费工资基数和延长缴费年限,或许只有这样才行得通。
以上便是本文要介绍的全部内容,欢迎点赞转发和评论,感谢您的支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